應該說,國外的那些武術與中國功夫或中國武術不可同日而語。外國應該 從來沒能得中國武術之真?zhèn)鳌,F(xiàn)在流行于國外的中國武術完全是皮毛的東西,是 一些花架子。中國武術的精神、理論和整個文化體系不是別人能夠學得來的。學 中國武術,而沒能學到中華武術文化或武文化,乃至中國文化的精神,是學不 到上乘的、真正的武術的。登上舞臺和比賽臺的那些武術絕不是上乘之武術或 武學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武術還沒有走出中國,或者說外國人還沒能掌握真 正高端的武術。真正的武術仍在中國,但愿我們能夠保留并延續(xù)中國武術的血脈。
中華武術的精神實質(zhì)和目的在于以暴止暴,以斗止斗,以戰(zhàn)制戰(zhàn),而非以 暴易暴,為斗而斗,以戰(zhàn)為樂。中國功夫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(xiàn),或許比 儒家的東西更重要,反映了俠義。它不僅僅是口頭上的、理論的,還有行動的、實 踐的、實效的。那種行俠仗義、扶危濟困、替天行道、打抱不平的理念和行為,那 種崇高的境界不僅僅是為了反抗、防御、自衛(wèi),而且有非常高級的道德境界和 政治訴求。
中國人是尚武的,但更崇文。中國武術首先是一種文化。中華文化中武文 化是相當發(fā)達的,大多數(shù)朝代的執(zhí)政者也可謂一直文武并重。中國古代的軍隊 戰(zhàn)斗力一直是相當強的,無論 一 在戰(zhàn).略、戰(zhàn)術,還是軍隊的 建設、訓練和單兵的戰(zhàn)斗能力,及格斗技巧方面都積累了豐 富的經(jīng)驗,并上升到了相當?shù)?理論高度。中國古代軍事理
論相當發(fā)達,水平也相當高。中華武術的產(chǎn)生與發(fā)展其實與中國軍人作戰(zhàn)能力 和格斗技巧有著必然的聯(lián)系。總的說來,中國人也富有尚武傳統(tǒng)和抵御外侮的 能力。而且,中國歷史上軍事家或出色的將領也層出不窮。這些軍事家或將領 以自己的方式為中華文化的繁榮昌盛作出了特殊的貢獻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他 們的歷史地位不應該比中國歷史上那些文化巨匠低,歷史貢獻也不應該比那些 文化巨匠小。在漢唐時期,中華文化最具有開拓精神的時代,尚武是士人必備 的一種品質(zhì),軍功也是人生的至高目標之一。東漢班超的投筆從戎經(jīng)歷和初唐 詩人楊炯的名句“寧為百夫長,勝作一書生”便是真實的寫照。但是,到了宋代,中 國古代農(nóng)業(yè)文明中難得保留下來的尚武精神窒息了,被閹割了,崇尚軍功、重 視武備的傳統(tǒng)遭到了破壞。不過,在中國歷史上,民間練武的傳統(tǒng)一直很強。今 天我們所說的武術或功夫就主要出自民間,中國武術或中國功夫也根植于民間 文化的土壤。
如果說武術與軍旅和軍事有著密切的關系,那么從功夫的角度理解它則會 發(fā)現(xiàn)其所具有的更多的民間成分和色彩。功夫的理念和操作應該起于民間。從 某種程度上功夫盛行于民間是一種無奈,因為從來沒有官方組織的形式。軍事 訓練也只是初級的武術。功夫、俠士與軍事技能和士兵、武士是不同的東西。這 些與武文化、武事、武備相關聯(lián),但屬于不同的側面。官方、官府從來不鼓勵 民間練武,更不可能將其組織起來,否則政權會掌握在這樣一群職業(yè)武士之手。但 中國既無職業(yè)化的武士群體,也鮮有武術高手自己的組織。民間練武都是私下、偷 偷摸摸地進行,是為了生存的需要。統(tǒng)治者最怕的是這些民間武術家?!拔淞帧?的概念充分說明了武術家民間和在野的身份和地下狀態(tài)。
所謂“武士”是國外的說法,指的是一種職業(yè),一種以殺人為業(yè)的暴力群體,中 國應該沒有武士的概念,只有兵的概念,這不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(yè)或群體?;?許武士與兵并不相同,當然武士與中國的俠士或俠客的概念也不同。中國流行 的是俠客的觀念或概念。俠客受人尊敬,更恰當?shù)卣f是受人崇敬。而中國輕武 士,將其視為武人,根本不值一提;而重俠士、義士。俠士、義士的出現(xiàn)是一 種道德的選擇,以其德和道義高人一等而被尊為俠士和義士。這不是一種職業(yè),而 是一種“他定義”的高尚群 體。來自民間的敬仰也是中國傍境武術文化論種文化的最大貢獻之一。它代表正義、正氣、勇敢、抗爭、自尊、自衛(wèi)、文明、理 智、健康和抗暴,而不是暴力、魯莽、殺伐、欺凌、侵略和野蠻。中國不亡,中 華民族仍在,中國文化仍然生機盎然,很大程度上也仰仗了中國武文化和中國 武術。
在中國,系統(tǒng)探討武術理論的人不多。有一些探討也僅僅停留在表層,或 者說在技術的層面,而沒有上升到道的高度與深度,更缺乏系統(tǒng)性。截至今日,中 國武術的理論體系有沒有建立呢?我的感覺告訴我,這事兒不容樂觀。當然,我 不是武林中人,甚至不是習武者,或許沒有發(fā)言權。
阮紀正先生不但是武術家,而且是哲學家,擅長理論研究,同時又對中國 歷史和文化了如指掌。可以講,他在武術理論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,很 少有人比他更有發(fā)言權。
阮紀正先生首先是個武術高手,而且富有實戰(zhàn)經(jīng)驗。他目前的太極功夫已 經(jīng)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。武術在他身上不僅僅是一種武功,更是一種中國文 化。阮紀正先生儀表非凡,無論是精神氣質(zhì),還是外表風度,都讓人肅然起敬,他 身上承栽、蘊涵了足夠豐富的中國文化和中國功夫。在我看來,阮紀正先生簡 直就是中華文化的化身,更是中華武文化的代表。
阮紀正先生所受的正規(guī)教育是哲學。他畢業(yè)于北京大學哲學系,所謂科班 出身,后來又長期從事哲學研究工作。不過,如果用一般學者的標準去衡量他 的學術能力與視野無疑是對他的貶低。他是超越了以學術為飯碗的學問家。這 一點在當下的社會很重要。他還是一個知行的人。
毫無疑問,科班出身和職業(yè)的訓練是有助于他對武術理論的探討的。哲學 與文化的專業(yè)背景使他更能夠對武術本質(zhì)有著非同一般的發(fā)現(xiàn),并從文化的角 度建立系統(tǒng)的認識。這也是他在武術理論上取得突出貢獻的根本原因。
我與阮先生認識已有5年,他是我的前輩。當然我們也有相似的專業(yè)背景。我 為能夠有機會領略他的深刻思想而感到幸運。蒙他垂青,他也經(jīng)常賜教于我。我 欣喜地發(fā)現(xiàn),我們有不少關于武術和中國文化的觀點是非常相近的。在我看來,他 的研究不是從技的層面,而是從道的層面、從文化的層面探討武術,而且具有 廣闊性和系統(tǒng)性。我對他的研 望為他的研究和學術成果的傳 究是非常有意義的,成果是難術和武文化的認識和發(fā)現(xiàn)如果不能保留并得以傳播將是中國文化的重大損失。這 也是我鼓動他系統(tǒng)整理他的武學思想的原因。我堅信他的武學成就已經(jīng)達到了 大多數(shù)人難以企及的高度,他的這部武學著作也將成為一個后人難以忽視的歷 史豐碑。
Zhivvu W eiwen
賈海濤 2013年10月5日
(本序言作者是暨南大學中印比較研究所和哲學研究所所長、教授、博士生導師)
012
-底——
厚德載武
中國人講“德行”,有“德”才有“行”,有德才能行得正,才能行得遠。
阮紀正先生是一位武術行者,他在武術的時空里走得很久,走得很遠,走 出了武術的框框,走進了 “文”的天地。
“至武為文”我以為很貼切,一是符合本書的內(nèi)容,二是符合武術的精要,三 是符合阮紀正先生本人的特質(zhì)。
阮先生不僅“行”,且“修”,是一位功夫“修行者”。不了解阮先生的 人,誤以為他只是一個研究者、文化人,其實,他也是一位功夫精修者。幾十 年不間斷地勤練深悟,打磨于眾多名師之間,青山綠水,逶迤徜徉,把吳鉤看了,欄 桿拍遍,風景看透。
以武入,以文出,出入無方。于是有了本書“鮮花綻放的時候”。
古人有“文以載道”之說,其實,中國的“武”是最能載道的??鬃优鍎?,演 繹中正仁和的君子道律?!秾O子兵法》,以武推演人心、天地、社會之運勢、格 局。公孫大娘之“劍器”,形態(tài)是“舞”,內(nèi)核是“武”,盡顯中國文韻之氣脈、氣 象。王宗岳《太極拳論》,以“拳”說“權”,俯仰天地,道法自然。少林“禪 武一如”,以功夫直指人心。
所以,武就是文。
說說容易,但真正領悟到,甚而做到了的,卻非簡簡單單,必須文武兼?zhèn)洌?jīng) 權互用。
中國古代相當長的一段 時間里,有重文輕武的觀念,這種觀念在現(xiàn)代一些人的腦子里依然存在,這其實是一種狹見,是并沒有 真正認識中國武術的本源內(nèi)核?!拔洹北举|(zhì)上也是一種“文”,是中國文化形 態(tài)的一種,文武同道,“至文”也應該為武。
ZhiwuVS eiwen
瀏覽65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