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尿失禁,97国产精华最好,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久久,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

清朝武科舉的再變革與廢止

清朝以鐵騎馬勁弓箭得天下。前朝幾個皇帝都很重視講習武藝,力圖保持 滿族尚武的傳統(tǒng)。清朝人關(guān)當年就舉行武科舉考試,于是武科舉成為清朝沿襲 明代的制度之一。

清朝武科舉的另一個目的是用以籠絡漢族好勇斗狠之徒。以后一直與文科 舉考試同期,每3年舉行一次。凡通過基層考試即獲得武生資格(俗稱武秀 才),可以參加武鄉(xiāng)試,另外綠營兵丁也可以報名參加鄉(xiāng)試。通過鄉(xiāng)試的武舉人 以及綠營的千總、把總,通曉文義的都可以直接參加會試。但是,統(tǒng)治者很快發(fā) 現(xiàn)前朝的武科舉考試并不合他們的心意,必須要做一些變革。

1693年,康熙皇帝在翻閱武舉會試錄的時候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奇怪的現(xiàn)象:取中 的武進士當中大半都是江浙人,而山西和河南兩個省都各只有一個人。這個原 因其實很簡單,因為當時武舉的錄取是以文章的優(yōu)劣來決定的??滴趸实塾X得 這項制度完全沒有道理,因為武舉選拔的是武官,目的是為了指揮打仗,文章做 得好不好根本無關(guān)緊要。因此他強調(diào)以后的武舉一定要重視弓馬技勇的考試。

于是清朝摒棄了宋朝沿襲下來的武舉考試方針,首先是取消了報考限制,規(guī) 定任何人都可以報名,凡通過基層考試,就能獲得武生資格,俗稱武秀才。然后 可以參加鄉(xiāng)試,也就是省一級的考試,通過鄉(xiāng)試的武舉人則可以直接參加會試。 會試合格后,進人殿試,并最終考取武狀元、武榜眼、武探花。清朝的考試科目除 了弓箭以外,一個很重要的內(nèi)容就是力量考試。

滿族官家子弟因有世襲之職,開始時不得參加武科舉考試,雍正年間開始允 許滿族人參加,以后時停時開,沒有定制。會試及格后進人無淘汰的殿試,排出 三甲名次,一甲3人,和文科舉一樣有狀元、榜眼、探花之名。武鄉(xiāng)、會試都分內(nèi)、 外3場。首場馬射(35步遠靶子,10發(fā)3中);二場步射(80步靶子,10發(fā)2 中)、技勇(拉硬弓、舞大刀、掇重石);三場是內(nèi)場,考策、時論(首題用《論語》 《孟子》,次題用《孫子》《吳子》《司馬法》)。當時規(guī)定的官位授予是:一甲進士 可授副將、參將、游擊、都司,二、三甲進士授守備、署守備。以后武狀元授一等侍 衛(wèi),榜眼、探花授二等侍衛(wèi),二、三甲進士授三等及藍翎侍衛(wèi),獲得這些官銜后,再到兵部選實職的官位。

清朝每次鄉(xiāng)試錄取舉人名額,全國總計將近1000名,會試名額300至100 人不等。因此通過這一途徑成為軍官的人不少。據(jù)張仲禮《中國紳士》一書的 統(tǒng)計,18世紀末清朝軍隊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軍官是武科舉出身。如鴉片戰(zhàn)爭 中著名的“定海三總兵”中,葛云飛是1823年武進士,王錫朋是武舉人出身。

康熙皇帝對于武藝的注重影響到了后來的清代武科舉考試,人們似乎又看 到了武科舉最初的樣子,以至于在當時很多的文人看來,武舉人就是沒有文化的 代名詞。

盡管如此,武科舉還是為清朝輸送了大量的中下級軍官,據(jù)統(tǒng)計,到18世紀 末,清朝軍隊中有將近13%的軍官是武科舉出身,尤其是為漢人進人統(tǒng)治階層提 供了一條渠道。

不過就清朝制度而言,規(guī)定武科舉出身的軍官只是“雜途”出身,升遷不如 “正途”行伍出身的軍官順利,正好和文官的情況相反。清朝70%以上的軍官都 是行伍出身的。

和文狀元很少成為宰相或者著名權(quán)臣的情況相仿,武狀元成為全軍統(tǒng)帥或 一代名將的情況也很少見。清代武狀元中經(jīng)歷比較具有戲劇性的是馬全。他是 山西陽曲人,原來的名字是馬瓊,乾隆十七年(1752年)考中一甲三名武進士(探 花),以二等侍衛(wèi)出任福建撫標右營游擊之職??蛇@位武探花當官不久就因為 和同僚爭吵而被奪職,他就改名馬全,寄籍在北京的大興縣。

1760年再次參加武會試,居然又一次名列前茅。乾隆皇帝親自主持殿試, 見了馬全很眼熟,說:“你不就是‘馬瓊’嗎?”馬全趕緊叩頭請罪,想不到乾隆皇 帝愛才,居然欽點馬全為武狀元,授頭等侍衛(wèi)。兩年后乾隆皇帝下江南,命令他 代理江西南昌鎮(zhèn)總兵,負責護駕警衛(wèi)。馬全這次盡心盡力,很討乾隆皇帝喜歡, 南巡結(jié)束就提升他為江蘇蘇松鎮(zhèn)總兵,以后提升為江南提督,成為綠營最高級軍 官。1773年,乾隆皇帝發(fā)動征討金川戰(zhàn)役,又想起馬全,特意將他調(diào)來為領(lǐng)隊大 臣。想不到木果木大營遭到敵軍夜襲時,馬全墊后掩護,在夜戰(zhàn)中戰(zhàn)死。乾隆皇 帝知道很是惋惜,說:“提督馬全乃為國家出力之有用之人,今力戰(zhàn)死事,實堪 軫惜!”

武舉制度貫穿了大清帝國的歷史,但鴉片戰(zhàn)爭之后,在頻繁的抵御外強的戰(zhàn)爭中,早就顯露出武舉人不能適應新形勢的弊端。除了長矛大刀與堅船利炮之 間的差距外,更重要的還是基本素質(zhì)和軍事思想上的差距。然而,清朝在“祖宗 之法不可廢”的影響下,武科舉考試中一直延續(xù)著騎馬、射箭、舉重的內(nèi)容。

清代武科舉自建大清國開始,共開武科一百零九榜。一直到清光緒三十二 年皇帝下詔:“著即自丙午科(1906年)為始,所有鄉(xiāng)會試一律停止;各省歲科考 試亦即停止?!敝链耍逦奈鋬煽迫拷K止。

在武科舉的廢除過程中,有一個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,那就是軍機大臣榮 祿。1895年,也就是光緒二十一年,榮祿曾經(jīng)上過一個奏章說武科考試本來是 要通過持弓箭來選拔武藝人才,但是現(xiàn)在能夠掌握弓箭的人在實際戰(zhàn)爭中已經(jīng) 起不到任何作用了。這就出現(xiàn)了一個問題:武舉人學非所用,武舉考試也不能選 拔出國家真正需要的人才。所以他建議應該改革武舉,讓這些武舉人去學習現(xiàn) 代軍事技術(shù),把他們編制到軍隊里面去清朝自從開國以來,雖然自稱文武并舉,歷來實行“武以安邦,文以治國”的 政策,但武科舉仍然稍遜于文科舉??傮w上,武科舉制沿襲明制,較之更趨于完 備;同時,科考弊病也更加嚴重。清朝取中武進士不少于8800余人,其中包括 109名武狀元。在為數(shù)眾多的武狀元中,有兩朝四元的王玉,先探花后狀元一人 兩榜鼎甲的馬全,兄弟狀元劉國慶、劉榮慶等事跡傳為佳話。中國古代武科舉史 自周唐朝的武則天開始,歷1200年,到清朝光緒二十七年,才落下帷幕壽終 正寢。

中國武科舉制度的興衰變遷,既有著封建王朝政權(quán)內(nèi)部和社會體制運行的 強制原因,也有一些重要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,有必要做一個分析。

第一,中國的“國學”歷來是以儒、道、佛三家的學說為正統(tǒng)的。讀書人的心 里也把接受這三家的教育或修養(yǎng)作為“正途”。武科舉制度的設立,通過統(tǒng)治階 層和國家的認可,把“武學”與儒、道、佛三家學說一同并列,作為“國考”,這對當 時的知識分子和民眾的教育觀念和心理具有很大的沖擊作用。

第二,武科舉考試制度展示了選拔人才的另一條途徑,對“萬般皆下品,唯 有讀書高”的儒學思想也產(chǎn)生巨大的沖擊作用,它表明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的人 才并不是單一層次的,并不是“讀死書”出來的人才是唯一的人才。人才可以來 自多方面、多層次,來自各領(lǐng)域。

第三,對于底層的民眾和江湖上浪跡的人才來說,武科舉考試讓他們看到了 另一條改變命運的途徑。并且,封建王朝的統(tǒng)治階層通過武舉考試,也可以化解 一些政權(quán)統(tǒng)治的危機,即把心懷不滿、企圖武力反抗、有軍事組織管理能力的人 才吸引到統(tǒng)治階層中來,分享利益,這有利于封建王朝的長治久安。

第四,武科舉的考試內(nèi)容變革、??己烷_考,與當權(quán)者即當時朝廷皇上的個 性和心理特征有關(guān)。例如,女皇武則天,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趙匡胤,從底層階 級摸爬滾打上皇位的朱元璋,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等顯示出不同的治國策略,他 們的性格特點和思想都影響了武科舉制度的變遷。

第五,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、資本主義萌芽的產(chǎn)生以及西方科技的引進,火器逐 漸代替了冷兵器。中國舊有的武科舉思想越來越不適應世界形勢的發(fā)展,許多 有識之士心理上的抗拒,也是武科舉制度必然被廢止的一大因素。

瀏覽1,022次

    <<   上一篇   下一篇   >>     

發(fā)表評論



還沒有評論,快來搶沙發(fā)吧!
  • 牡丹園/花園路校區(qū)(海淀區(qū))

    查詢地圖 公交/駕車去這里
  • 首都體育學院校區(qū)(海淀區(qū))

    查詢地圖 公交/駕車去這里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