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代的青銅冶煉技術已經達到相當純熟的程度,當時 人們巳基本掌握了育銅合金的特點和性質,能按一定的比 例來制造銅錫合金的靑銅刀。商代的靑銅刀較普及,樣子 也較多,從河南、湖北、北京、山西、山東等地出土的文 物看,有長條形刀(圖7)、環(huán)首刀(囝8)、獸頭刀 (圖9)、大刀(圖10)、扉刀(圖11)等。這些刀除為 生活用刀之外,還有可能用干狩獵S戰(zhàn)斗。此時的刀,短 的不及20厘米,可佩系身上用于自衛(wèi);長的可綁在木柄 上用作大型戰(zhàn)刀。
西周及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刀的式樣較前期更多,除一般 的長條刀、環(huán)首刀、動物紋柄刀(圖12 —16)、柄端穿 孔刀(圖夕卜;在四川喜德拉克四合、廣東德慶戰(zhàn)國墓、 內蒙古敖漢旗周家地還出土雙柄銅刀(圖18)、銅靴形 刀(圖19)、凸齒柄力(圖20)等;在繪幽中也出現(xiàn)了 一些以刀為題材的藝術作品(圖21)。?此期,人們對冶 煉刀的銅、錫比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,鑄造技術更趨精湛。
相傳當時能制造出切玉如泥的
如泥的靑銅刀。
到了漢代,刀逐漸代替劍成為戰(zhàn)場上兩軍拼殺的重要 武器。在山東沂南挖搌的漢代畫像石墓的墓門上,刻有一 幅畫,.交戰(zhàn)?方,不論步兵還是騎兵,都是一手持盾、一
手揮刀(圖28> ,生動 地表現(xiàn)了刀已是漢代 軍隊中的主要兵器之 一。那么,刀又是怎 樣從戰(zhàn)場上把長劍排 擠出去,成匁軍I中 的重要武器的?其原 因是漢代騎兵勃興, 戰(zhàn)場上要想殺傷敵人,
圖23沂南畫像石墓持刀、盾的
騎兵和步兵
不是用劍向前推刺,而主要靠揮臂劈砍。同時,由于擊打 格斗技術提高,需要有格架防守性強的器械。對于此,
就當吋而言,只有刀才合適。漢代,較為流行的刀是一種
用于劈砍的短柄長刀,這種刀一鋒利的刃口,另’一側
是厚實的刀脊,直脊直刃,刀柄和刀身之間沒有明顯的分 界線。刀柄首端有扁圓的環(huán),人們常稱它為“環(huán)柄刀”或
“環(huán)首刀”(圖24)。
漢人,尤其是帝王公卿中,
形成了一種由以往平時佩劍改
為佩刀的風氣。例如,《漢書?
蘇武傳》載,漢王朝派蘇武出
使匈奴,當匈奴退蘇武投降時,
“武謂惠等:‘屈節(jié)辱命,雖
生,何面目以歸漢!’引佩刀
自刺”。漢代制刀技藝高超,
先后制造出3〇煉、50煉乃至
“百煉”的鋼刀。1974年山
東蒼山縣出土的東漢永初六年
(公元112年)造的鋼刀,經
北京鋼鐵學院測定,證明它是
由含碳0. 6%~0. 7%的炒鋼
反復疊折鍛打而成。這種刀放
在100倍顯微鏡下觀察,能看
出它有30層左右。
三國時期,戰(zhàn)爭頻絮,刀?江西南昌東吳墓出土東吳初 期鐵刀
仍是作戰(zhàn)的主要武器之一,制 刀技術也更為精湛(圖25)。
據《諸葛亮別傳》載:蒲元2.四川昭化出土蜀漢鐵刀 “為諸奠亮造刀三千口 刀 圖25三國時期的鐵刀
成,以竹簡密納鐵珠滿中,舉刀斷之,應手虛落,若染水
芻,稱絕當世,因曰神刀”。當時刀的生產量非常大,除
上述蒲元為諸葛亮造刀3000 口一例外,陶弘景《刀劍錄〉〉 中也談到孫權在“黃武五年采武昌山銅鐵作十口劍,萬口 刀,各長三尺九于,刀頭方,皆是南鋼越炭作之,上有大
吳篆字”。
兩晉南北朝吋期,冶煉技術不斷提高,出現(xiàn)了用生鐵 與熟鐵合煉而成的橫法鋼、灌鋼等。用這些鋼制造的刀, 鋒利非凡。據說齊綦母懷文用灌鋼制造宿鐵刀,能斬甲過 30扎,切鐵如泥。今人在湖南、江蘇和廣西等地曾出土 了這一時期
蘇宜興周處兌出i_.
到了唐代,刀漸改為無環(huán)的裝柄刀,在軍亊上的應用 己趙過了劍r李簽在《神機制敵太白陰經?器械篇》中講, 一軍12500名士兵中,裝格有佩刃8分,1萬口 :陌刀2分, 2500 口,也就是平均每人裝缶1把刀。唐代的刀,分為議 刀.鄣刀、橫刀和陌刀(圖28)。儀刀是皇朝禁衛(wèi)軍使
用的武器,它在晉代稱御刀,后魏叫長刀,
陏代定名為儀刀;’鄣刀即障身的刀,是一般
官吏佩帶的武器;橫刀為兵士所佩,刀名起 于隋代,當時又稱佩刀;陌刀屬長刀類,步 兵所持。五代亦有各種名稱及式樣的刀,今 人在蘇州七子山五代墓中出土了一把鎏金漆宋元時期的
刀,形狀有了改
進,從狹直的民
條形方刀頭,改成前銳后斜的形狀,有護手,并且去_了 些扁圓形的大環(huán)和鳥備飾物。從出土文辭和 古籍中看,宋代的手刀及元代的大刀#疽柄 刀數(shù)貴較少(圖30、31),而各神長柄鐵刀t 則較多。據《武經總要》記栽,有碎刀> 掉致、驤耳刀、偃月刀、戟刀、眉尖刀、風有方、 筆刀等(圖32>。這些長柄鐵刀適宜實滅,
軍中普使者不少,如較為著名的濟南“大刀關勝”。
元代以后,長柄刀在軍隊中逐漸少用。明代 Y 雖還有偃月刀和鉤鐮刀等長柄刀(圖33>,但 & 偃月刀只是“以之操之示雄,實不可施于陣地”, j
即作為教練用刀;用于作戰(zhàn)的只有鉤鐮刀一種。 1 明代多見為短柄刀,尤其是短柄長刀(圖34)。 |
在戚繼光的軍隊中還流行著一種刃柄較一般 短刀長,便于雙手握持的腰刀(圖35)。這種圖 刀和日本的倭刀相似,是明軍在抗倭瑋斗中吸收g 了倭刀的優(yōu)點而制成的,它的造法是“鐵要多煉,£ ,
刃用純鋼,自背起用平鏟平削,至刃平磨無肩,71 ^
乃利,妙尤在尖。近時匠役將刃打厚,不肯用工 平磨,止用側銼,將刃橫出其芒,兩下有肩,砍人不深, 刀芒一禿,即為頑鐵矣,此當辨之”(《練兵實紀雜集? 軍器解》)。
明代是我國武術發(fā)展的盛期,在這一時期人們對刀術
的探索、研究也進而加深,出現(xiàn)了一些專門介紹刀法的著
作。如程宗猷的《耕余剩技?單刀法選》、戚繼光的《辛
酉刀法》等(圖36)。
淸代軍隊中流行著長
柄刀和短柄長刀2種。長
柄刀大體有:綠營繚風刀、
綠營虎牙刀、藤牌營挑刀、
綠營片刀、綠營寬刃大刀
等(圖37);短柄長刀有:?
樸刀、腰刀、順刀、長刀、
船尾刀、各種佩刀和窩刀
等(圖38)。
清代刀制,較前各代繁雜而豐富。除軍隊中流行的一 些刀外,在民間和反帝、反清的起義隊伍中也流行著各種 刀,潘現(xiàn)出不少善使刀的人士。據《太平天國野史》載: 女栴楊二姑,每逢戰(zhàn)斗“輒以黃巾裹頭,大紅戰(zhàn)裙,與其 夫并蠻而出,沖‘鋒陷陣,人莫能敵”,其“刀長七寸(約 今22. 4厘米),鋒利無比,毎臨陣,胸前垂一革襄,m 中累累者,皆利刃也。自稱飛刀神手?!?br />
近、現(xiàn)代國內流行的武術用刀,種類很多,有大刀. 單刀、雙習.、.柳葉刀、九環(huán)刀、云頭刀、雁翅刀、子母刀、 麟角刀、敕刀、砍刀、苗刀、樸刀、曰月刀等等(圖39)。 這些刀盡管名稱不一,但在構造上,大體都包括刃、尖、盤、柄5個部分。
刀的形狀和種類不同,在用法和要求上也有所不同, 各有各的特點和規(guī)律。例如,屬長器械的大刀,在動作上 要背(刀背> 刃(刀刃> 分明:首先,“大刀著刃”,是 劈、是抹、是撩、是斬都要清淸楚楚;其次,“手不離 盤”,即右手不能離開刀盤下邊的“定手”處(定手即刀 盤下邊包有一塊銅皮或鐵皮的地方>,但練“撇刀”時除 外。大刀的主要刀法是:劈、抹、撩、斬、刺、壓、掛、 格、挑等。屬短器械的準刀和雙刀,其運動規(guī)律的要求是: “單刀看刀,雙刀看走”。練單刀時一手持刀,另一手要 配合好,要有一定的位置和一定的路線。俗話說單刀為 “百兵之膽”,又說“刀如猛虎”,所以練單刀要勇猛有 力,靈栝便利,并有“四要”之說:一要剛毅勇猛,二要 快似流星,纟要干凈利落,四要楊拂臨風。單刀的主要刀 法有:劈、i[、撩、扎、桂、斬、刺、掃、架、截、攔、 抹、*花、t花等?!半p刀看走”是說練雙刀時刀法要與 身法、步法’相協(xié)調,特別強調步法要走得清楚、利落。雙 刀的尺寸與單刀同,其用法與單刀也基本相同,只多叉架 而已。雙刀的套路多以舞花為主,舞到疾處刀光耀目。舞 動時兩臂要靈活,用力要平均。
瀏覽2,371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