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拳的習練則是“但求神意足,不求形骸似”,永遠保持有毛發(fā)如戟之意。王薌齋先生說:“神如霧豹如窺管,氣似靈犀牛可辟塵?!边@種練功方法,肌肉里總含有活變動力,骨中存著橫撐擰轉動蕩的精神力量,力的發(fā)作“有形無形”“有意無意”“有定位無定位”“被動自動”“整體局部”可具體而微。
練功時,不拘泥于固定的姿勢,也不在于動作的繁煩還是簡單,更不去在意 動作的次序先后,而在于精神支配之虛實大意,以達舒適得力為上。這也是意拳 的最大特點,注重精神、意念、心意的支配,淡化“形”,重視“意”。
意拳站樁功法具有良好的養(yǎng)生效果。講求的是形、意、氣、力之間的相互聯(lián) 系、調節(jié)陰陽平衡的整體活動。形(姿勢)和意(意念活動)又是這一功法的根本,二者互相作用,不可偏廢。“以形取意,以意象形,意自形生,形隨意轉。”只要練功時形和意達到和諧狀態(tài),則力不練自生,氣不運自行??梢姌豆Φ酿B(yǎng)生保健作用,并不在于動作的難易和繁簡,而是要把適應本身姿勢的動靜、虛實、松緊和意 念活動安排得當,感到全身舒適得力,達到養(yǎng)生保健的目的。
有人問:“既云養(yǎng)生又何以為動力?”其實養(yǎng)生與鍛煉并不是矛盾的,只是“靜 養(yǎng)”與“動養(yǎng)”的區(qū)別。養(yǎng)生基礎已定,就須學習鍛煉神經(jīng)穩(wěn)定,內(nèi)在舒適。大致是神好靜而意分憂,意性本定,而欲來亂,實際都是虛像。應當是對境忘境,不墮于庸俗愚味,居塵出塵,免沉于“得失懼憂”萬念之中。有動之動出于不動,有為之為出于無為,無為則神息,神息則萬念俱忘,耳目心意俱忘,即諸妙之圓與所謂 “耳目生意”頗相近似。
王薌齋先生養(yǎng)生諺語中談道:“養(yǎng)生不喜平,豈知貴平庸。身動超象外,法在無念中。深究求精造,利用虛無空。意力似猿猴,腳步似貓輕。神意自內(nèi)變,力由遠處聽。不即亦不離,日久便成功?!?br />
附錄:王薌齋拳道養(yǎng)生言談錄
王薌齋先生言談錄(1)
萬物一理,拳亦如是,其入手原則皆近似,非指絕對之局部,非指具體之環(huán)節(jié)也。拳藝之精,始于初之正確,而后方入正軌明途也。習拳應以善字入手,從靜中作為方能達初之精確之正路也,再增繁功以臻至微入妙也。然學識學術亦如是也,研究越高級,入手作為越應正確,佛、儒、道、醫(yī)、天主、基督,均平心正性,善念濟世,由善心慈念入手,由靜心抑欲、清靜中求其作為,解理悟性,體認源識,以 理義而指導行為也。拳學更應如此,入手與作為原則是不能改變的。至于每一具體、每一局部,或某一單純之事物中或可有其與總則不盡同處,亦屬常規(guī)之例。 但總則方向不可逾越者,是理義大局,整體概念也。此理望當慎記之,慎求之,慎為之。
拳中之“吸”鮮為人知,實是鮮有人用,鮮有人研也。擠、按、撞、拍、抖、撣、 扔、推以及砸、削、扇、掛、裹、偏、挫、靠,拳界因多研、多用不為奇。因其為明,而吸則為喑。吸為稀傳,而諸皆常施也。另,吸難為,而諸易用。故是理則所系,非吾不言、不教,實技擊樁之站功,吸胯溜臀之吸,吾早有所言著,只是人多不深解,一覽而過,故不明晰,實吸胯之吸是提、抽、拔、擰之意總和而言,樁中含奧,有擰卷、提吸、抽拉、拔拽等相近而微細之不同,樁中所求重吸,用時方可知吸也。另例:推手中有“先搭吸而后撞放”之說,此中之吸非手拉、臂纏之意,實為從“搭”字再悟“吸”字方入軌也,搭是肘前至腕的小臂與客方接點(接觸之位置)而言,故不能用手拉、臂纏,是點力接觸到一定力之時,身動而點力不移之力點摩擦形成卦吸之力也,從而牽動客方或定住客方以達放扔之用也。此亦是吸。再者,我力由上向下拍、砸客方,功力所至而迫使客方上接之力下行于其身以達背、腰、胯而至腿,形成對方受力后的反彈作用,至對方因我下力大,而反作用之力在我力達點之后,客方反而自身向上跳彈而起,有如用手向下按彈簧,手一抬,彈簧反而向上彈出,兩者為一理也,觀者不知反以為是我之吸所至,此實為客方自身受力反彈, 而形表之見是我吸客而起,我向前再瞬放,而客反向后被我扔飛,其實是我下向力后再出前向力兩力之運發(fā)火候之間一氣而成,自此方有我“吸扔陳大力士”之傳言,實是多位觀者不明上述之言中就理也。今明言解釋因由,再不知悟,就是不認真聽了。
涵虛,多適三節(jié)之中位。掌心、腳心宜涵虛,腋下、胸前宜涵虛。橋多為拱形,是各力點面之合,形曲(屈)力(意)直是為一理,正凸處有支撐力,里空靈有蓄發(fā)力,而兩端出彈放力,合分可互為,兩向能發(fā)用,分作有二爭,整運得摧、撞。技擊達驟發(fā)瞬變之用,養(yǎng)生利氣血運行。守定平庸盡心求,奧理研習意作舟。神含太虛息俗念,通體松整體狂傲收。圓融和悅心胸靜,氣息平細緩中修。浩氣包容天地廣,慎嚴求索與時酬。笑爾不識髓根理,解讀心法共參究。有朝一日明晰理,同得大道任遨游。
王薌齋先生言談錄(2)
今天談“改”就是變與更換,改就是糾正。向前直線行走時,人的雙腳一左一 右,交替邁步路線才能直,直是正確方向,但是要有一左一右的隨時糾正、改正偏差,這樣才能按正確的直線而行!練拳更應按此理掌握拳道的原則,體認精髓。 執(zhí)著傻練,就單一而笨拙,難得應變之機要。兩肩左前右后,兩足一伸一屈,兩手 一高一低,都是偏側,對于正直是錯,但如前、后、伸、屈、高、低,突作顛倒而用或 達兩不同之平衡,其正直之力效自發(fā),其理自明也。正、側互為是此理的集中體現(xiàn),其拳中之變、之改是原理的實用效果所定,非指錯了就改之意,日后當在實操中多加體認之。
打不著不打,打不倒不打,打不死不打。所重者為力不虛發(fā),拳不空作的要義在此。作拳應敵連擊、續(xù)進,是有用之作,但非高妙之為。高者先蓄而后發(fā),緩運而突用,松柔驚彈,用一而不用二,更無再三,再四。一觸即爆發(fā),真意如此也。
王薌齋先生言談錄(3)
拳者養(yǎng)為一,練為二,用為三,程序不可倒置,所以拳要有規(guī)要,事有則守,以屬定法,方成正解,這是其一。其二為養(yǎng)不達勿練之,練不達而勿用之,用不明則無效也。學生考試不及格不能升學,練拳不到水準,難求進益,必如上樓之梯階,先達底而后進高也。
迷神、信鬼,自屬無知之輩;而發(fā)外氣、能成仙,亦為練拳迷信思想;但追求套 路、專究招數(shù)、竅門或用重物練本力,用懈柔逃猛襲,均為迷信誤導,于真正拳義大違,對庸手亦難應付,遇名家高手必敗無疑!所以不符拳理,即為不能實用之術,再下功夫也不能施展運用。如真明理、符則而體認練之,隨手而用,隨心而發(fā),則打、放自如,輕而易舉不費心力也。
打即顧,顧即打,發(fā)手便是處。你們問何為“處”?這就問對了,處的原則非對方站立時的腳面,也不是對方的小腿以下的位置處,所謂處,是對方之要害, 頭、胸、腹、背,但處應為對方之頭的鼻為最佳?!氨菫橹醒胫??!睕_破客之土,制勝勢無余。
官廉是清苦治世,心善為武德之基,堅學為求功之道,博求為達奧之源,精研得進階之路,不苦于參練者拳藝定一般。脫肩松臂懶束腰,神情意力似粘糕。一切知感全不要,靜室常露赤條條。有心練求得實像,無念含精任逍遙。鐘山云霧如參透,天下晴空一羽毛。練時全身發(fā)熱,氣血交融,應感輕舒愉悅,如水中漂蕩,曠野閑庭。無論練何功疲累皆為誤,每練一次都會有新的收獲和提高。做學問永遠無止境,練拳也無止境,有止境就無進步。有人說我已達“上乘”,已達“大 成”,此話對否應看如何理解。國家社會無止境,生活水平無止境,各種主義觀點無止境,上乘、大成之境亦應無止境!何為上乘?何為大成?上乘、大成的標準不能停留在一個水平,認識層次也無一定標準,其說各有不同,怎能說成有止境昵?如此解方能正心、正法。大成拳亦應無止境,“大成”二字也應解為無止境。
神真意至,虛靈獨存,悠揚相依,綿綿如醉如迷,靜性有旋機。
繼承先驅的成就之后,方能得到提高,然后才可啟迪后學。我要求你們并不高,一要具德,二要務實,三要精修,四要勤奮,五要堅持,六要糾誤(即正確)。老人就是青年的奠基者,你們就是后輩的奠基者,大家肩上的責任同等重要。
瀏覽39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