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而能雅的文化藝術(shù)貢獻
由于丐幫中的人物來自三教九流,乞討時多以演賣江湖技藝為生,又稱之為 “藝討”,因此丐幫對于俗文化和俗藝術(shù)的貢獻也是不能磨滅的。
丐幫在乞討時,常用的賣藝方法是打竹板,唱“蓮花落”,以丐幫中的“窮家 門”派較為有名。他們都是現(xiàn)編現(xiàn)唱(臨時抓哏),逗人發(fā)笑。店鋪中也有喜歡 聽他們歌唱的,聽幾段再給錢,因為常來常往,每次給錢不多。他們開始唱的歌 詞都是好話,給錢就走;如果聽者置之不理,歌詞就變了;要是再不給,就唱些刺 耳的詞,而且越唱越有刺激性,直到給錢為止。他們接錢也很特別,不用手,皆用 所持的器具去接。
窮家門中人雖說學識不高,但社會經(jīng)驗很豐富。其說唱技藝是通過拜師、勤 學苦練得來的。學藝期間主要學習轍韻,然后背著錢褡子隨師外出實習。開始 唱上句,由師傅接下句。接下句很難,既得有笑料,還要押韻,臨時現(xiàn)編實屬不 易。待能隨機應(yīng)變、發(fā)揮自如,并且轍韻相合時,就算學成了。
例如,碰到紅白喜事趕堂會,就進行籠統(tǒng)性的專題演唱:
挨過打,受過罵,好歹學會江湖話; 江湖話,江湖口,走遍天下交朋友;
說朋友,道朋友,秦瓊當過馬快手; 秦瓊當過馬快手,好漢出在瓦崗寨; 瓦崗寨,大有名,有個八弟叫羅成;
笑謂喜,喜謂先,五彩祥云上下翻,
要問來了哪一個?來了和合二位仙。
笑謂喜,喜謂先,五彩祥云上下翻,
要問來了哪一個?來人劉海撒金錢。
金錢撒在府園內(nèi),富貴榮華萬萬'一年!
遇到大戶人家婚喪嫁娶,乞丐們便糾合在一起前去趕“串”,在更棚或場院 里吃上一頓,還可以端回一些殘湯剩飯。那些打響器闖江湖的則上廚房里去道 辛苦。廚師把一方白肉用尖刀插到門框上,他們即興唱一段喜歌即可把肉拿走, 如果唱得好,還可以再賞一塊肉。例如:
老東家,有眼力,請的師傅好手藝。
炸的好,炒的香,勝過皇上御膳房。
菜刀響,大勺顛,驚動上界中八仙。
張果老,倒騎驢,要到下方來坐席。
何仙姑,把笊籬端,要到人間來趕“串”。
鐵拐李,把葫蘆扛,來到廚房把菜嘗a
韓湘子,挎花籃,連吃帶拿裝不完。
曹國舅,吹橫笛,趕到廚房來道喜。
藍采和,拿陰陽板,來請師傅把飯管。
呂洞賓,漢鐘離,想夸師傅沒了詞。
八仙品嘗心喜歡,要請師傅當?shù)诰畔伞?br />
長命百歲永不老,逍遙自在勝當官。
當然也有針對個別人家、個別情況的特殊唱段。例如一個乞丐正在挨戶乞 討時,發(fā)現(xiàn)門口有兩位老太太,在照看孩子,他走近跟前,只聽大老太太嘆息道:
“這要飯的不知有多少,走了一人,又來一個。一天給出多少米,你說愁人不愁 人? ”要飯的一聽,忙打板唱道:
老太太,不用愁,聽我把十大憂愁說根由
天也是愁,地也是愁,
天愁烏云來遮曰,
地愁下雨流水打成溝。
牛也是個愁,馬也是個愁,
馬愁的臨死扛著兩夾板,
牛愁的命亡背個彎木頭。
公雞也是愁,母雞也是愁,
公雞愁的這輩子沒下蛋,
母雞愁的下蛋憋得亂略嘟。
你也有個愁,我也有個愁,
你愁的天天有人來要米,
我愁的你不開付,多咋是個頭a
大老太太說:“我不是忙著嗎!”打板的又唱道:
對!
我長長的工,慢慢的性,
專等老太太騰出來空。
二老太太順口說聲:“你還挺會說話呢。”打扳人瞅她一眼,然后唱道:
這老太太不是人
老太太一聽生了氣,剛要開口,又聽唱道:
你是南海觀世音。
老太太消了氣,但又聽道:
你的兒子都是賊
老太太一聽可急了,而花子不慌不忙補上一句:
偷來蟠桃獻母親。
老太太聽后,才放了心,忙回房舀一碗米,打發(fā)要飯的乞丐走了。
這里展示了演唱乞丐的機智靈活,反應(yīng)敏捷,口才過人。為什么會有這種現(xiàn) 象出現(xiàn)呢?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。一方面,乞丐中本身就有不少有名無名的文 藝創(chuàng)作者,他們在行乞中,根據(jù)自己對社會的認識、生活的體驗、藝術(shù)的感受等, 創(chuàng)作出一些文藝作品,特別是民間文學、音樂作品。這些作品不僅包括“乞丐王 朝”本身的題材內(nèi)容,也必然涉及乞丐們感知的“王朝”以外的廣闊世界的歷史 和現(xiàn)實社會生活的內(nèi)容。
此外,以乞丐為主角的川劇劇目就有好些,如《繡襦記》《歸正樓》《花子罵 相》《雙拾黃金》《收爛龍》,等等。這類角色還給川劇創(chuàng)出了一派別開生面的丑 角行當——“襟襟丑”,如已故的川劇藝術(shù)家王國仁(綽號“紅燈教主”)和名丑劉 金龍就是此中佼佼者。
襟襟丑之所以受人喜愛,不單是因為它為以“三小”(小丑^、生、小旦)著稱 的川劇藝術(shù)園地又添新花,還在于襟襟丑自它誕生之日起,就因其特有的戰(zhàn)斗姿 態(tài)得到廣大觀眾的情感共鳴。在黑暗的舊社會,廣大人民群眾饑寒交迫,無處申 訴胸中的郁悶,而襟襟丑們不畏惡勢力,忍把浮名換作淺斟低唱,他們常常借劇 中人之口,時作新詞,嘻笑怒罵,針砭時弊,淋漓盡致地數(shù)落人情冷暖、世態(tài)炎涼, 訴說窮人的無限辛酸、滿腔憤懣。
此外,還有不少描述乞丐生活的民歌、童謠在民間廣為流傳,它們也給社會、 民俗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。
丐幫對烹飪藝術(shù)也有一定的貢獻。“叫化雞”即是已經(jīng)進入名菜譜的一道 菜肴。電視上曾經(jīng)介紹過它的烹飪過程,雖然已經(jīng)是在瓷磚鋪就的廚房里,由穿 白衣、戴白帽的高級廚師在亮堂堂的廳堂中操作,但菜名仍然叫做“叫化雞”。 名字如此古怪,甚至鄙俗,但并不影響食客們對它的喜愛,反而更因此為之傾倒。 當然今天的“叫化雞”已遠非當年的原始面貌,其取材、用料、烹制的工藝手段已 相當考究、藝術(shù)化,但“叫化”之本仍留下當年痕跡。
當年乞丐們偶然搞到一只雞后,以他們行乞時候的烹飪條件,最多一 口砂鍋和幾只破碗,調(diào)料根本說不上,如果照常用的白宰、黃燜弄法,是不會做出美味 的。就算清燉吧,如果雞的來路有問題,處理雞毛之類既費時間,又擔心被人發(fā) 覺。于是,在別無他法之中就逼出了“叫化雞”這種別致的烹飪法來:把雞放血 后,連毛也不撥,只在肛門上開個口,掏出內(nèi)臟,用水略為沖一沖。然后塞人蔥、 花椒、鹽巴及香料之類,用稀泥和草繩把整只雞密密扎扎地纏成一個橄欖形的泥 坨坨,再在野地上生起火堆,先把這泥坨坨在火頭上翻來覆去地烘烤,待外殼漸 干,柴草也積成一大堆火炭時,再把紅炭扒開,把雞壅進去,外面繼續(xù)加火,待紅 炭化成灰堆,便把雞扒出來,此刻,草繩已全部炭化,整個泥坨坨宛如一只灰色皮 蛋。這時,輕輕敲打,很容易就把“蛋殼”連雞毛的毛根一起敲下,呈現(xiàn)出一只光 鮮亮麗、形體完整的熟雞來,再扯出雞肚內(nèi)的填充料,頓時香味四溢,老遠就能聞 到,直令人饞涎欲滴。
《射雕英雄傳》中的丐幫幫主洪七公,好吃“叫化雞”。他號稱“九指神丐”, 其中一指,正因為貪食誤了大事而被自己砍掉、引以為戒的。洪七公雖然砍掉了 一根手指,可貪食好吃的毛病依然沒有改掉。他有那么大的本事,又當了丐幫幫 主,既可以到皇宮中去偷食,幫中徒眾也少不了孝敬,開會出差的機會大吃一頓 的可能性更大,他成了 “美食家”也就顯得可信了。然而,妙就妙在,他雖是高等 的美食家,但他的“吃相”還是那種貧窮、低賤的習慣。他在小說中第一次露面, 說的第一句話是“撕作三份,雞屁股給我”,然后見他“臉上一副饞涎欲滴的模 樣,神情猴急,似乎若不將雞屁股給他,就要伸手搶奪了”。黃蓉撕下半只雞,連 同雞屁股一起給他那乞丐大喜,夾手奪過,風卷殘云似的吃得干干凈凈。一 面吃,一面不住贊美:‘妙極,妙極,連我叫化祖宗,也整治不出這般了不起的叫 化雞。’”黃蓉將剩下的半只也遞給他,他口中說“那怎么成?”但“卻早伸手接過, 片刻間又吃得只剩幾根雞骨"。吃完之后,又“拍了拍肚皮,叫道:‘肚皮啊肚皮, 這樣好吃的雞,很少下過肚吧? ’ ”
此外,四川有名的“牙牙飯”“鍋巴肉片”和“青筒魚”等菜肴也與乞丐的飯菜 制作有關(guān)。特別是“青筒魚”,其烹調(diào)同“叫化雞”也有神似之處。這菜肴在各家 食譜中均無制作方法的記載,但已進人清朝宮廷筵席,為某御廚得意之作,后為 成都名廚訪得,經(jīng)其提煉,成為名餐館“姑姑筵”的獨營名菜之一。
“青筒魚”中并無竹筍,但卻具有很濃的筍子的鮮香之味。這是為什么呢?
在有烹飪技巧的乞丐看來,弄這道菜,關(guān)鍵是要找一根剛由斑竹筍長成的新竹 子,連節(jié)巴砍下一筒,然后把經(jīng)過初步調(diào)制的鯽魚加上海味放入竹筒,密封好,再 在炭火上旋轉(zhuǎn)烘烤竹筒,一直烤到竹筒蔫萎為止,倒出魚來,端上席桌,便取得了 不見竹筍而具笄香的獨特效果。
就像出淤泥的蓮花一樣,丐幫的文化藝術(shù)也是從底層民眾生活的低俗污泥 之中長出的一枝奇特的花朵。在丐幫流傳的武術(shù)中,以“打狗棒法”和“降龍十 八掌”最為著名,這兩種武術(shù)都具有濃厚的象征意義,是俗而能雅的絕妙體現(xiàn)。
丐幫們在乞討時,經(jīng)常要碰到有些大戶人家放出狗來,驅(qū)咬他們,此外他們 在野外也會遇到一些狼狗或其他野獸。“打狗棒法”體現(xiàn)了乞丐如何使木棍與 狼狗進行廝殺的經(jīng)驗。在長期搏斗的經(jīng)驗總結(jié)的基礎(chǔ)上,形成了殺傷力巨大的 “打狗棒法”。
“降龍十八掌”中的“龍”,可以看作是“蛇”。乞丐中有不少人是捕蛇、表演 蛇舞的“蛇丐”。而他們露宿野外時,也常常會遭到樹根、巖洞邊毒蛇的襲擊。 這需要捕蛇的乞丐手眼敏捷,身形靈巧,反應(yīng)迅速,一招制敵。而“降龍十八掌” 也許是總結(jié)了乞丐們大約十多種捕蛇、打蛇的招術(shù),并結(jié)合《易經(jīng)》中的經(jīng)文來 加以命名,形成的一種神秘而高貴的拳術(shù)。
瀏覽929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