擊拳的技巧,不僅僅意味著出拳和擊中目標。因為出拳準確、快速而 有力僅是擊拳技巧的一個方面。除此之外,擊拳技巧還包括出拳時身體的 姿勢、位置、出拳與收拳的路線以及發(fā)拳的方法等。
在截拳道中,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拳是前手直拳。這種拳速度快,是因 為它只打出最短的距離;這種拳打得準,是因為它徑直地向前打去;這種拳 用力最小,因而不會使自己失去身體的平衡。
7.1截拳道vs傳統(tǒng)拳法
前手直拳是由警戒式打出的。拳的運行軌跡應在自己的鼻前成一條直 線,如圖7-1、7-2和7-3所示,可以用鼻尖作為準星(指向點)。
截拳道出拳的一大優(yōu)點是,既能打出前手直拳,又能得到良好的防護。 既能保護身體,又能在一拳擊空的情況下迅速恢復成原先的姿勢。
圖7-1 ? ? ? ? ? ? ? ? 圖7-2 ? ? ? ? ? ? ? ? ?圖7-3 ? ? ? ? ? ? 圖7-4 ? ? ? ? ? ?圖7-5 ? ? ? ? ? ? ? ? 圖7-6
相比之下,傳統(tǒng)武術(指套路一譯者)的拳法是從髖側出拳的,這樣 就使這一部位暴露出來,易遭打擊,如圖74、7-5和7-6所示(其實傳統(tǒng)武 術的實戰(zhàn)技法中也是反對這樣出拳的——譯者)。拳頭打出后,終止于身體的 一側,而另一側,尤其是面部,在拳收回至髖部時則暴露了,如圖7-4所示。
從圖7_7到7_10中,可看到截拳道與傳統(tǒng)拳法出拳的差異。就截拳道 的拳法而言,手既能保護面部,也能保護身體的左右兩側。而傳統(tǒng)拳法,僅
? ?
圖7-8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圖7-9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圖7-10
圖7-11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圖7-12
圖7-13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圖7-14
使身體的右側受到保護,見圖7-7。在圖7-8和7-9中,可看到采用截拳道 的拳手已完全將拳打出,而采用傳統(tǒng)拳的拳手卻仍處于出拳過程中。在圖 7-10中,顯示了兩種拳法的落拳位置。
圖7-11表示出,李小龍示范截拳道警戒式的出拳的距離比傳統(tǒng)拳法的 出拳距離要短。顯而易見,這正是他的拳頭之所以打擊目標快得多的原因, 就像在圖7-8和7-9中所看到的那樣。
出拳時,拳應保持豎立(即拳眼向上),而不應像傳統(tǒng)拳法那樣保持橫 向(拳心向下),見圖7-12,這將使出拳打得更遠,如圖7-13和7-14所示。 從圖7-14的俯視圖可以看出,李小龍的拳已擊中對手,而對手的拳卻未能 觸及李小龍。
截拳道的前手直拳的優(yōu)勢是,它比傳統(tǒng)拳法的出拳可多打出7~8厘米或 更多一些。在截拳道中,前短直拳(如圖7-15所示)和前長直拳(如圖7-16 所示)都是要運用的。短拳用于近身格斗,長拳用于中距離格斗。在圖7-15 中,李小龍將左手放在右臂上,以示意長拳能多打出多遠,見圖7-16。
后手或“防御”之手應該一直高抬,以保護上身免遭對手的反擊。后 手主要用于防御,并進行補充打擊。如果一只手在出拳,則另一只手應收 回保護身體,或使對手的兩臂不能做動作,以防他反擊。后手應始終處于 對暴露的路線或缺乏保護的部位負責的位置,它還必須處于能跟隨出擊的 戰(zhàn)術位置。
圖7-15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圖7-16 ? ? ? ? ? ? ? ? ? ?圖7-17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圖7-18
7.2 直拳
從圖 7-17、7-18、7-19、7-20和7-21中,可俯視李小龍是怎樣示范連 續(xù)出拳的:他先出右拳,接著出左拳,最后止于右拳。請注意,他兩手的 密切配合以及雙手所能做出的防御。然而無論是前手擊打,還是后手擊打, 落拳點都應該是一致的,可用鼻子尖作為指向點。
拳從鼻子前徑直地打出并保持后手不動,是肯定優(yōu)于傳統(tǒng)拳法的,請 詳見李小龍在圖7-22、7-23和7-24中的示范動作。當前手向前打出去時, 后手要隨時準備阻止或擋開打向自己的拳頭,還要準備反擊。在圖7-22中, 李小龍的出拳雖然遭到局部的阻擋,但并未被擋住,而是擊向了對手的臉。
在圖7-25、7-26和7-27中,當李小龍的前拳遭受阻擋時,他便從自己 鼻子的正前方進行直接戳擊,這個動作在徑直戳向對手眼部的同時,也擋 開了對手打來的拳。當兩只拳頭幾乎同時從同樣的路線打向對手時,保持“中 線”出拳將占很大優(yōu)勢。
圖7-19 ? ? ? ? ? ? ? ?圖7-20 ? ? ? ? ? 圖7-21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圖7-24
前手的位置,應是能讓出拳容易,同時又使自己較為安全,如圖7-28 和7-29 (俯視)所示,手應處于將來拳擋向一側的位置。在圖7-30中,當 拳向下方打去時,防御者幾乎無法改變他的拳路了。
如同在“黐手”中所學的那樣,肘部必須堅強有力,否則防御就會是 軟弱無力的。若遭到拳打時,肘部可向左右兩側往返運動,切不可折向自 己的身體。一拳打出后,收拳至預備式時不要將手垂下。拳應當總是按照 出拳的同一平面或路線收回,以防反擊,如圖7-31、7-32和7-33。
圖7-27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圖7-28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圖7-29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圖7-30
圖7-3 1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圖7-32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圖7-33
圖7-34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圖7-35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圖7-36
7.3壞習慣
即便是一個好拳手也會有些壞習慣,但是這通常會因為他的速度快,對 時機和距離判斷得好而得到彌補。如在圖7-34、7-35和7-36中,李小龍猛 然向后,閃過了對手的一記直拳,并在對手垂手收拳給他造成可攻之機時,
打出了左拳反擊。
在另一組圖中,李小龍的進攻遭到了對手的阻擋,但當對手收回手準 備再出拳時,他則一變打了一個翻背拳,見圖7-37、7-38和7-39。如果對 手抵住李小龍的右手使其無法做動作,見圖7-37,且用另外一只手進行攻擊, 那將會迫使李小龍以身體的沖擊來進行防御。但是傳統(tǒng)的拳法是將手收至 肋部,這樣就給了李小龍一個變受阻為攻擊的機會,見圖7-38。當對手再 次出拳時,李小龍用后手輕而易舉地截住了他,見圖7-39。
有些拳手還有另一個壞習慣:在對打中把后手垂下,見圖7-40和7-41。 在圖7-40中,李小龍利用對手這點,在側閃其拳的同時,用標指猛鏟對手 的咽喉進行反擊。
與一位優(yōu)柔寡斷的對手對壘時,你也能奪取優(yōu)勢。例如對手本打算發(fā) 出前手,但當手伸出一半時卻又收成預備式,就在他猶豫不決之時,便可 利用其動作,發(fā)出一個直拳而奪取優(yōu)勢。尤其是當他已向前邁出了一步時, 就更為有利。
還有一種拳手,雖然不時地挑斗,卻又隨意地撤離。在他即將觸及對 方的手或交手時,手卻沒有保持這一位置,而是降低或放下了。結果給對 方快速、直接的拳擊造成了可乘之機。 ^
在重擊中,憑手腕的功夫可使手臂成為一件武器,好似一根實心的棍 棒錘。前臂是手柄,拳頭就如同是錘頭,見圖7-42,拳要和前臂結為一體, 腕關節(jié)不可彎曲。在整個擊拳過程中,要握緊拇指。拳頭不得擰動,指關 節(jié)指向你身體運動的方向。
用前手擊拳時,要不斷地變換頭部的位置,以防對手反擊時挨打。要 使對手捉摸不透你。向前運動時,一開始頭要挺直,爾后要根據(jù)情況變換。
另一個戰(zhàn)術是,在出拳之前先做個假動作,以減少對手的反擊。但是 每個動作都要做得簡潔,切忌過多地做假動作或頭部活動??山洺R郧叭?br />
雙刺,出其不意地打擊對手,因為第二拳也許能打亂對手的時間節(jié)奏,為 爾后的連攻掃清障礙。
拳手有時過多地把重量或“身體”用到他的猛擊上去,結果變成了推拳, 缺乏強大的爆發(fā)力。為使擊拳有力,出拳時手臂和肩關節(jié)應始終放松。拳
頭僅僅是在擊中前的一瞬間攥緊,而且絕不能依靠揮動手臂去打擊。
雖然有些拳手的預備姿勢不錯,但進攻時就把自己的空當暴露給對方 了,如圖7-43。這種壞習慣,是由不正確的訓練姿勢造成的,如圖7-44。 當用重沙袋練習時,應當始終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(tài),如圖7-45。
還有些武術家用慢動作來練習拳術。然而他們卻宣稱,必要時他們可 以快速、有效地避開任何攻擊,而不需要經過什么速度訓練。
李小龍一貫強調:要想提高速度,必須練習快速運動。他說:“我不認 為在這世界上有一位短跑運動員,能只靠每天繞著跑道慢跑來打破紀錄?!?br />
7.4封手與撒手
指導肌肉收縮的是神經系統(tǒng),沒有得到其指令,肌肉是不會收縮的。一 個協(xié)調、默契的動作,是平時為增強神經和肌肉協(xié)調一致而進行訓練的結果。 肌肉瞬間收縮和放松的精確程度,都依靠神經系統(tǒng)的指令。
神經系統(tǒng)和肌肉的協(xié)調一致,是在練習動作的過程中得到改善和促進 的。每一個努力不僅增強了技巧,也使動作變得輕巧、果斷和準確。反之, 將破壞或影響動作的協(xié)調性。
詠春拳注重封手和攛手的技術,圖7-46和7-47表示出了做“黐手”練
圖7-46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圖7-47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圖7-52 ? ? ? ? ? ? ? ? ?圖7-53
習的情景。在圖7-48中,當李小龍在“黐手”中不斷旋轉兩手時,他可以 感到對手的勁力在不斷地流動和化解。在某一瞬間,即當有空隙時,李小龍 便在旋轉中用其左手重疊于對手的兩手之上,如圖7-49。隨后,李小龍一 旦封住對手的兩手或使其不能活動,他便向對手的面部發(fā)出一記直拳,見 圖 7-50。
“黐手”是截拳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,是從詠春拳中得來的。首先“黐 手”可以提高手的敏感性和適應性。尤其在手對手的近戰(zhàn)中,更具有價值, 它能挫敗不具備這種技巧的對手。因為一旦提高了這種敏感性,對手的每 一個動作都能被輕而易舉地破壞掉。關于“黐手”的更多的討論,請見本 書67~71頁。
在圖7_5、7_52、7_53中,李小龍演示了“黐手”中的攛手技術。在圖7_5?。
圖7-54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圖7-55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圖7-56
圖7-58
中,李小龍有意加大旋轉,以收縮他兩手間的空隙。當他兩手間的距離最 近時,便用左手抓住對手的左臂,如圖7-52中所示,在這一瞬間,他的兩 手是互相交叉的。然后李小龍猛地將對手的手臂向自己懷中一帶,同時用 翻背拳擊其面部(見圖7-53 )。
要了解更多關于封手與攛手的技術,可閱讀嚴靜海所寫的詠春功夫,李 在后幾年大量簡化了他的“黐手”。他愿控制對手的能量中心,而且不脫手 地擊打或擒拿。他愿從內側攻擊,如果他的對手一脫開,他就從內線進攻。
在貼身近戰(zhàn)中,要學會用移動擺脫對手,并繼續(xù)運用手法的技術。在 圖7-54、7-55、7-56中,李小龍的對手試圖利用中心線發(fā)出標指。他首先 試圖將李小龍的手推向一側,從而形成一個空隙,如圖7-54。然后他試圖 以標指突破李小龍的防御,但是在圖7-55中,李小龍的反抗是強而有力的。 在圖7-56中,隨著李小龍采取的攻勢,整個局勢得到了轉變。
雖然李小龍總是采用截拳道的警戒式站立姿勢,如圖7-57,為了顯示 截拳道對詠春拳技術的演變,他故意站了一個經過改變的詠春拳姿勢,如 圖7-58。當他的臀部下沉時,身體略有后傾,不像標準的詠春拳手那樣面 向對手端正地站著。李小龍采用的是右前式。
當對手以前手向李小龍的面部擊拳時,如同7-59,李小龍以快速的反
應和戳擊做了回擊。李小龍利用中心線原理,使攻擊穿透了防線直奔對手 的眼睛,同時也破壞了對手的進攻路線,如圖7-60。
在前面的技術中,李小龍的對手在搶占中路的攻擊方式中失敗了,而 李小龍卻獲得了成功。其原因是這種技術不完全依賴于技巧和手法,也要 看各自的勁力如何。
在圖7_58、7_61和7-62中,對手截住了李小龍的右手,而李小龍迅速 地順手向逆時針方向劃了一個小圈而得以擺脫,如圖7-61。繼而他以腰為 軸向左擰腰合髖,同時向對手的面部發(fā)出了一記右拳,如圖7-62。
對付發(fā)起攻擊卻不夠警惕的對手,李小龍采用旋轉和刁抓的策略,如 圖7-63、7-66、7-67。在圖7-64中,對手用其前臂擊打,并想迫使李小龍 的右手向下。李小龍為了確保安全,保持后手占據(jù)高位,并迅速轉動手臂以 擺脫對手,見圖7-65。當李小龍向前腳移動身體重心時,他不斷地使出力量, 并始終保持肘的位置不動,然后迅速地用后手卡住對手的前手,如圖7-66。 當對方的手不能動時,如圖7-67,李小龍便迅速地發(fā)出一記翻背拳。
在圖7-68、7-69、7-70和圖7-68、7-71、7-72中,李小龍演示了遭 受攻擊時的防御策略,以及當對手撤拳回去時如何進行追擊和反攻。例如, 當對手向他的身體發(fā)出一拳時,李小龍稍微后撤,并用前手壓住對手的拳頭, 以阻止對手向縱深攻擊,見圖7-69和7-70。
當對手撤回手而要發(fā)出另一拳時,如圖7-71所示,李小龍迅速地以標 指發(fā)起進攻,如圖7-72所示,同時用左手截住了對手發(fā)出的第二拳。
眨眼,是當一物體向眼睛投來時的一種自然的條件反射。但是在技擊 和格斗中,這種反應必須加以控制,否則將影響防御和反攻。因為在眨眼 的瞬間,是來不及做出反應、發(fā)出反擊的。而這樣就會使你不知道難以捉 摸的對手此刻在哪里,相反對手卻可以利用你的不足,借助進攻的假動作 而取得優(yōu)勢。他可以虛晃一拳,當你眨眼時,便發(fā)出攻擊。
在任何形式的技擊訓練中,有一點是很重要的,那就是不要養(yǎng)成任何 壞習慣,因為這將對自己十分不利。初學者最常見的毛病之一就是在交戰(zhàn) 中喜歡張著嘴,這可能是他在學習武術之前就養(yǎng)成的習慣,或者是因為他 身體不適而不得不通過嘴來呼吸。
當你張著嘴,就很容易被直接的一拳打破,如圖7-73。
就是把舌頭伸在外面,如圖7-74??梢酝ㄟ^咬緊牙關,來習慣在進擊、防 守和格斗中閉住嘴。在技擊訓練中,要緊緊咬住橡皮護齒套,以防止牙齒 脫落。
正確的擊拳方法,是能夠保護手和腕關節(jié)的方法。要以握緊的拳頭去 擊拳,拇指要緊貼在食指和中指之上,這樣就不會受到挫傷。掌指關節(jié)是 拳頭最堅硬的部分,因此要用這部分發(fā)出攻擊,而不是用指頭。
擊拳時,腕關節(jié)要伸直并穩(wěn)固,以防止扭傷??梢酝ㄟ^在稻草捆、帆 布袋或重沙袋上的練習來掌握出拳技術。
瀏覽2,119次